中韓的TFA簽了,取代臺灣將近千億元的市場。
群創總經理王志超表示:「 現在台灣的問題在於產業政策。企業生產最少不了的就是人才、水電,但每逢缺水就先找企業開刀,平常頻繁地跳電、壓降問題也始終不見改善,台灣面板廠要和對岸、南韓競爭,得自立自強、想生存要加倍努力。 」
這幾年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在崛起,啟動產業「去異化」的內部性垂直整合,水平的產業整合更創造出足夠的規模經濟逼迫「外國企業出走」,一步一步的被趕向中國的邊疆,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地方。環顧中國幾個主要重點經貿區,「台商」二字,已成為上個世紀的美麗神話,在風中嘲笑著現在政府產業政策的荒唐。
台北國際電腦展的目光被上海搶去,宏達電大規模人才外流,PChome趕不上互聯網4.0,網路支付體系卡死在立法院…
這些都慢慢的成為老生常談,產業衰退變成一種新常態,這些事情恐怖的點在於,
當我們不斷的在談business model,在談工業4.0;金融3.0;零售4.0;加上剛崛起的物聯網,國際貿易的增量必然帶動物價的提升,而如果臺灣沒有能力走出去,薪資所得不斷的倒退,再疊加上物價造成平均購買力水平的降低,我不敢去想像我們的下一代面臨的是怎麼樣的競爭。
在這個野心世代,創業者出頭的年代,臺灣,你準備好了嗎?
臺灣已經錯過了互聯網,今天,我們還要錯過物聯網,當阿里巴巴的馬雲說:「臺灣怎麼都是資深老將在談創新?」的時候,我們距離這個時代已經很遠了;
當70歲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66歲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面對和沛科技翟本喬,阿瑪科技黃耀文,GOMAJI趙文潔,我們的時代也有創業者,但是,政府給了他們什麼保護?
多少臺灣最優秀的人才在外面刀山火海,政府給了這些人什麼?
我不會一定的去堅決支持服貿,貨貿的簽訂,但是,如果我們的選擇是不簽,我們決定給這些勇敢奮鬥孩子們更嚴峻的競爭情勢與壓力,我會想也只能去問的是,在我們的這個社會協作系統裡面,「知識分子」畢竟只是極少數的存在,如果這些知識分子因為自身的理想,抱負,價值觀,去造成他人的損失,這種正義,真的站的住腳嗎?
我們的國家已經錯失了太多機會,太多優秀的人才選擇出走,太多的市場失去了「台商」的位置,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我們有權利向任何一個國家說「不」;但是,拒絕,並不等於單純的搖頭,在說出這個字的同時,我們必須為無數家庭的生計負起責任,如果一次的拒絕背後所承載的可以是產業轉型的辦法,超脫對岸影響的前瞻戰略,堅實的教育體系,對國家未來走向的規劃,我們完全可以拒中國於門外,
但是,我們的經濟,政治,人民,還承受的起多少次知識分子之間的意氣之爭?
這個時代不夠好,年輕的一代,你們有理由生氣;
可是這種生氣,應該經過轉化,成為創造力的養分,用更大的格局與視野去看國際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