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正領英國的貨幣霸權走向毀滅,我們必須還要再關心一件事,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實際上這時的盟軍才正剛開始對歐洲的反攻,換句話說,這時的英國,是無法估計這場戰爭還須要進行多久的,所以英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因為一時疏忽造成的災難,英國同意勉強接受,這種勉強接受主要建立在英國仗著美國租借法案每年向英國提供的大量軍火物資與民生物資,還有最重要的,50億美元的貸款,再加上英國實施的帝國特惠制,英鎊殖民體系依然存在,英國可以接受在可控的範圍當中對美元進行部分讓步。

而戰霧瀰漫的當下,誰也看不見遠方;黎明再起,英鎊又該走向何方?
代表硝煙止息的鐘聲,悠悠地飄過,坐困愁城的獨裁者與穩操勝券的領導人都聽到了;斷垣殘壁當中,一群勝利者背後的家底卻已經有了不同的重量。

英國一回神,發現國庫被納粹的一把烽火燒個精光,至1945年初,英國已經有了150億美元的淨對外負債,6倍於英國的黃金與外匯儲備。

如果戰爭持續地進行,英國尚可在美國50億美元的資助下獲得些微的財政喘息空間,但歷史開了英國一個大玩笑,廣島與長崎兩聲巨響,二戰走到了它的生命終結點,美國杜魯門總統大手一揮,暫停所有的戰爭貸款與援助法案,英國人徹底地斷了希望。

財政一天隨著一天的惡化,英國為挽救英鎊的地位與英國的經濟,不惜再派出以凱因斯為首的代表團前往美國談判,主要要求美國應秉持著公平正義原則,英國在戰爭期間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傷亡與物力的損耗,美國應當返還租借法案當中的50至55億美元作為結尾補償;
美國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凱因斯與美國人反覆的唇槍舌戰、搓合協商、迂迴、閃避、妥協、要求,最終只爭取到了美國提供的37.5億美元「貸款」,而不是結尾補償,而且附加了一項苛刻的條件:帝國特惠制(英鎊集團)必須在一年內解體。

如果英鎊區解體,英鎊集團內的各個殖民地紛紛將手中的英鎊拋售,換取黃金去購買美元,對英國而言將造成巨大的擠兌壓力,進而導致大英帝國整個體系的崩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戰後英國殖民系統的整體大崩潰,除了民族主義思想的興起、殖民地管理成本的增加,英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之後所造成自身在貨幣本位下的屈居劣勢,造成英鎊區解體,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戰爭結束後,戰時內閣也必須解散。5月23日邱吉爾辭職,並將大選定於7月5日舉行。原本信心滿滿、認為憑藉邱吉爾在戰爭中的功勞定能順利當選的保守黨,卻在大選中慘敗,邱吉爾本人雖然當選議員,但是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而工黨卻贏得393席,得以組閣,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

歷史有著自己的邏輯,時代有著自己的悲劇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切入這段歷史,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
1945年9月2日,租借法案退出歷史舞台
1947年7月15日,英鎊解凍外匯儲備管制
1947年7月15日(同一天),印巴分治(註1)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
1948年2月4日,錫蘭獨立

我們試著從經濟層面來解讀邱吉爾的下台與回鍋。

1946年7月5日,邱吉爾的保守黨落敗,一個帶領英國走過慘絕人寰的二次世界大戰的偉人怎麼會在戰後說落選就落選呢?
當時的整個英國銀行系統陷入一片慌亂,市場受到英鎊解凍外匯儲備管制的預期心理影響,交易慘淡,只賣不買,英國的多家銀行面臨倒閉風險。

英國人憤怒了,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帶領他們走過經濟危機的領導人,而邱吉爾顯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裡的表現十分的令人失望。

於是,邱吉爾落選;取而代之的是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

但是,我們可以複習,歷史對英國人的捉弄;就在1947年帝國最惠制遭到了取消、英鎊解凍外匯儲備管制、殖民體系分崩離析、銀行業務「雪崩」、現金流動性縮小的同時,顯然英國人對工黨也失去了耐心。
1951年大選,保守黨擊敗工黨,邱吉爾重新執政,再度出任首相;選民再給了邱吉爾一次機會,而歷史卻已沒有了英鎊的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究成為了英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伴隨著它而離英國人而去的,還有一個曾經稱為盛世的200年英鎊霸權。
甚麼是傳說,甚麼是真實,英國人不再清楚、歷史的背景不再熟悉。
「英鎊霸權」四個字,永遠的殞落在歷史的街角,沉澱著英國人不知名的嘆息。

註1:印巴分治,是指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協議還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門的資產、包括印度公務員、印度陸軍、皇家印度海軍、印度鐵路和中央財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務。

arrow
arrow

    楚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