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轉型,創新,活下去是產業唯一的真理,並不是說所謂的激烈競爭一定是對的,而是商業必然會面對到競爭,在競爭的過程當中,真正優秀的創業者,領導者所需要的心態,我們帶出來的不僅只是自己的理想,還有出門掙錢的員工,成功的企業,要學會為他們的生計負責任。
所以活的最久的企業,不會是短期內競爭力最強的,而是那些,懂得「變」,真正為員工和客戶著想的company,知道自己的成敗關係到他人的生計,關係到客戶的獲利,關係到將來產業的走向…「價值創造」是這是時代的重要能力,一個好的公司,傳奇的公司,不會誕生在安逸的環境當中,最高強度的壓力之下,才會有鑽石的閃閃發光,想要優秀,得要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得要接受競爭,不是單純的吵鬧,單純的去質疑全部的不公不義。
對一個人最好的保護絕對不是將他隔離於這個世界之外,越讓他參與適度的競爭,越對他負責任。臺灣的產業競爭力,不會建築在本土化,在地化之上,我們需要的是更廣大的市場,更優化的競爭空間......如果這個國家的政府只滿足於對意識型態的澄清,對選票的估算,對敵對政黨的謾罵,我們只是不斷的將手中的優勢分送給新的,潛在的競爭者。
我們必須認清楚我們是一個什麼產業導向的國家,國家想要活下去產業要先活下去,所謂的公平與正義請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嘴上,什麼才是當務之急,我們要理性的做出判斷與取捨.....而不是一昧的跳入進瘋狂的歷史激辯與政治立場的詭辯當中。
慢慢的,「免費」,成了這個時代最昂貴的商品,它替代了付費系統辛苦開發出的附加價值,反而以網路流量的節點,換取到了市場與市佔率。
O2O的革命已經開始,無數的法案卻壓在立法院,變成選票與政黨之外茶餘飯後的話題,我們錯過了太多的機會,而臺灣又該走向何方?
公平與正義很重要,但他們不是唯一真理;如果連優秀人才的未來與遠景都不能保障,因核電問題而不時針對工業部門開刀,產業競爭力不斷下滑,這樣對產業算不算公平正義?
當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常態,人才大規模出走,我們只換的到更差勁的國內環境。
有些時候真的不是公平正義的問題,這是溫飽的問題,學術領域不負責任的說一句,回臺灣產業升級,不然就是賣台,事情是不是真的那麼輕鬆寫意?
當我們國家裡最優秀的人才頭也不回的栽進了其他國家的懷抱,第一件事絕對不是單純的指責,臺灣需要的是反省,我們的產業,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的意識形態,甚至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到底缺乏了什麼,讓這麼多的人選擇出走......
只有徹底的反思,才是下一次強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