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登陸之日MY WAY》令人陷入沉思。

My-Way-POSTER.jpg 

故事的兩個主角,一個是日本人,一個是韓國人,雙雙在日本的戰爭機器運作之下被投放到東北為關東軍效力,在日本於諾門罕戰役慘敗之後,兩人皆遭到俘虜,又讓蘇聯派往史達林格勒前線,再由德國俘虜兩人,派駐法國諾曼第,抵禦盟軍的登陸。

戰爭片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宣揚愛國教育,韓國的戰爭電影,不禁會讓人停下來思索,韓國人對於戰爭這種「慟」的味道,是從何而來?從《太極旗飄揚》、《高地之戰》再到《走進炮火中》,韓國一系列對於韓戰的記憶,不斷的滋養著這個民族,反視自己的傷口,讓這個民族不斷的有前進的力量。

我個人認為,韓國的戰爭片比美國的戰爭電影還要有味道,美國人的戰爭電影的結局都是勝利,但韓國人的結尾幾乎都是敗退,死傷無數,可能主角都會陣亡,這是韓國人對韓戰期間的的一種表白,親眼見證著至親摯愛的生死,韓國人在美蘇中間被激烈的拉扯,撕裂,民族被強制的區別開來,在38線一帶,只有一條真理,叫做政治勢力範圍;而其他所有的悲歡離合都和著一具具不知名姓的屍體被塵土埋沒。

《登陸之日》不是韓戰,但是卻精準的承襲了《太極旗飄揚》,對戰爭慘烈的刻畫和人性善惡的描摹,韓國主角的兒時玩伴在戰火中選擇了與當權者站在同一陣線,為了蘇聯而努力奮戰,最後傷重死亡,因為他認為活著的本錢在蘇聯對他的態度,而不在自己,所以奮不顧身的在戰場當中衝鋒廝殺;日本人主角原來是日本皇軍軍官,在諾門罕戰場戰敗,卻用配槍不斷的射殺向後撤退的士兵,他認為這是可恥的,軍人應該勇敢的戰死在戰場上,直到在史達林格勒的槍林彈雨之中,自己調換身份成為一名士兵,看蘇聯無情的拿機關槍掃射撤退的部隊,忽然一股悲悔升起,面目和心靈都因為「悔」和「痛」而糾纏在一起,太大的權力,就無法近距離的觀看死亡,和死亡的意義。

人性最神聖的尊嚴,和最卑微的惡劣,都在戰爭當中被濃墨般的暈染,越摹越黑,素描繪寫定格在沙場,不同人在戰場上的反應,讓人震撼的措手不及,一下子無法思維誰的選擇才是正確的,這也許也是韓國這個民族不斷在思考的問題罷!

戰爭的慘烈,讓人想起和平,韓國人在國際場合上種種令人費解的強勢和自尊,我想都是這個經歷過大災大難,大炮對轟,雙方機槍打到發燙,來不及掩埋死去戰友屍體的民族的某一種對過去的祭奠,他們知道,只有強大,才能以自己的力量避免悲劇的重演,只有自己夠強壯,這個民族才不會再次的因為「政治勢力範圍」這幾個斗大的字體被撕裂。

敬大韓民族,敬和平。

https://youtu.be/Qjoe8fdpzPo(《登陸之日》電影片段)

arrow
arrow

    楚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